最近有媒体报道说,中国五家主要冶金企业与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力拓集团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就铁矿石售价达成协议。根据协议,抵达中国港口的铁矿石售价,将从2009年的每吨62美元提升到84美元,升幅达到40%。据记者多方了解,这一情况并不属实。 目前中国铁矿石价格谈判仍以上海宝钢集团为代表进行。宝钢集团有关人士说,谈判还在进行中,并没有达成协议。首都钢铁集团也是参与谈判的企业之一。这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王向安说:“协议还没有达成。现在中钢协正在组织谈判,还没有最终的结果。首钢目前就在等着这个结果,但价格还没有定下来。首钢这样的大企业,作为国家谈判主体的一部分,也是中钢协的代表之一,不能单独与对方达成协议。” 长期跟踪研究钢铁行业发展的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说,现在中国一些钢厂与世界三大矿山谈判的铁矿石价格都是临时定价,而且价格并不相同。目前接受涨幅40%这一临时价格的主要是一些地方中小型企业。 刘澄:“真正在价格上涨中受害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因为他们没有谈判能力。” 与大型钢铁企业相比,他们很难拿到长期协议矿,所以也更容易接受矿山企业提出的临时协议价。毕竟如果从现货市场购买铁矿石,价格比日韩企业去年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签订的“首发价”要高不止40%。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三大矿石生产商仍然垄断着铁矿石的价格。刘澄说,近年来,中国的铁矿石谈判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与中国的钢铁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值得我们深思。 刘澄:“从原因上讲一个是中国钢铁企业比较散乱,所以在谈判时不能一致对外,无法达成国内的共识,更无法取得国外谈判的共识。第二个就是由中国的现实决定的。我们是资源贫国,必须依赖人家。同时,铁矿石的需求是高度分散的,但供应在国际上却是高度垄断的,就那么两三家,因此他们能够决定价格。” 许多人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中国会对世界的铁矿石产生依赖性?中国作为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难道不能扩大产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吗?现任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的周世俭,曾经是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副会长。他认为,从资源禀赋上说,中国虽然每年的钢铁生产量很大,但有很多都是落后产能;与国外的铁矿石相比,也有着天然的劣势。 周世俭:“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说,中国的现实情况一个是贫油,一个是贫铁。在贫油方面,后来大庆发现了油田,打破了这个说法。而贫铁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最典型的就是太原钢铁厂,过去很长时间这个厂使用的都是国内的铁矿石,而国内铁矿石只有20%到30%的含铁比,结果呢它倒出来的炉渣堆积如山,造成了很大的后遗症。就是说一吨投进去冶炼,要倒出来800公斤,而从国外进口来的铁矿石呢,一吨投进去,只有二、三百公斤吐出来。” 据了解,中国除了海南省等一部分地区有着含量很高的铁矿石外,其他地区大多数的铁矿石含量只有20%到30%。而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商的铁矿石基本都是富矿,铁含量达到60%以上。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如何才能提高谈判的话语权呢?刘澄说:“要加大国内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我们的落后产能淘汰不下去,铁矿石价格就无法降下来。另外要对钢材价格进行调控,国家应该从钢材现货价格的调控转到对钢材期货价格的调控。谈判的时候,如果期货价格猛涨,价格就很难谈下来。从短期来讲,我们的企业要加强内部团结,加大钢材市场的集中度。同时要提高谈判技巧,可以联合多个国家进行谈判。供应方既然已经形成了联合,需求方也应当加强联合。” (来源:中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