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首页
◆ ENGLISH
◆ 公司简介
◆ 业务范围
◆ 新闻中心
◆ 人力资源
◆ 代理船舶
◆ 港口介绍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友 情 链 接
中国交通部
日照港
日照海事局
日照海关
日照商检局
日照政务网
日照黄页网
大连航运网
青岛航运网
厦门航运网
山东道育能源有限公司
‖
中文首页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 茅于轼:彻底了解通货膨胀
发布日期:[2013-10-29] 共阅[4625]次
研究通货膨胀的文献加起来不下数万篇。正象医治癌症的药方
越多,越说明癌症之难治,这么多的通胀研究正好说明了至今对
它仍有许多难解之谜。就拿我国的情况来看,至今没有出现过对
通胀全面论述利弊而且言之有据的研究报告。大多数的文章接受
了西方研究通胀的一些结论,如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变型
的菲律浦斯曲线,或用货币流量公式来讨论M.P.V.Q之间的关系。
但据我看来,西方宏观经济学中讨论的通胀规律有相当一部分是
不能照搬到中国来用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
国家市场大体上处于均衡状态,而我国则大体上处于不均衡状
态。这一区别使得整个宏观经济的所谓规律,在中国成了例外。
整个新古典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甚至在微
观经济学领域内,中国的规律往往和一般所认可的不同。例如在
市场经济中供不应求时供应商会抬高价格。但在中国,国家垄断
的供应部门往往拒绝涨价。因为涨价所得的利益是国家的,个人
没有好处。而人为地保持低价,可使垄断者控制因供不应求而人
为形成的稀缺物资,这种对稀缺物资的控制权很容易变成个人的
好处。微观领域尚且如此,宏观领域则更其有许多公认的“规
律”在中国完全不能反映出来。何况即使在西方,对通货膨胀的
微观机理的研究也还比较薄弱,用发钞票增加需求如何引起物价
变化的具体过程仍有许多因素被忽略。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不但
要吃透西方货币理论已有的结论,尤其要从货币理论的最基本原
理引导出在中国这种特殊经济结构中的货币现象和规律,并且用
它来指导我国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多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发表的意见也非常之多。但绝大多数的意见只是一种个人主张,
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果。大约有半数的意见用“可以接受的通货
膨胀率”来讨论这个问题,因此有人专门作了居民对通胀承受力
的社会调查。提出“可接受的通胀”意味着通货膨胀率越高越
好,只是因为居民接受不了,所以不得不有所限制。依我看来,
这种见解是很难成立的。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最优化的学问。它最
基本的问题是如何配置各种资源,使社会创造的财富为极大。研
究通货膨胀也应该用这样的提法,即通货膨胀如何影响资源配
置,以及这种影响与社会所能创造的财富有什么关系。因此研究
通货膨胀的根本目的是寻求一个最优的通货膨胀率,它能导致最
大的社会产出。经济学家不研究通货膨胀如何改变了收入分配,
除非它影响到社会的总产出;经济学家也不研究居民对通胀的承
受能力,不研究通胀对社会道德水准的影响(高通胀不利于提高
道德水平),除非收入分配和道德水准会影响社会总产出。事实
上这些因素确实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总产出,所以经济学家
也应该研究它们,但研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扩大社会的总产出,
而不是别的。我们也要研究通货膨胀的机理,研究货币发行对价
格的传导过程,研究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治理
政策,但所有这些研究的根本目标只有一个,即它们如何影响资
源配置,进而改变社会总产出。只有明确目标,我们在研究中才
不会迷失方向。
在上个世纪,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中性的。通货膨胀
会被利率的同比例上升所抵消。名义工资虽然上升了,但购买力
并不增加;名义成本上升了,但它被货币贬值所抵消,实际成本
依旧不变。如此等等。所以通货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它不会改变
经济的运作。这种理论在上个世纪并没有完整的统计来证实或否
定。因为那时货币还是贵金属的天下,纸币还不普遍,由于技术
上的原因信息传递速度低,它的作用也比较有限,社会分工还不
发达,交易不象今天那样深入到一切经济领域。特别是计量经济
学还没有出现,用经验来验证理论的方法还不成熟。但到了二战
以后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历过的时代,货币的非中性特性越来越清
楚。这一代的经济学家几乎无例外地都同意货币的非中性,换句
话说,通货膨胀确实会影响社会的总产出。但如何影响却又各有
各的说道。既有认为通胀促进产出的,也有认为通胀有碍于产出
的。近20年来许多计量经济学家试图通过经验统计来说明通胀与
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用了几十个国家在30年到50年内的大量统
计数据,可是结果仍是矛盾百出。既有得出正相关结论的,也有
得出负相关结论的。总之,通货膨胀至今仍有许多谜团远远没有
得到澄清。
定量地回答最优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多少显然是一个极其困
难的问题。从方法论而言,经济学解决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手段是
令边际损失等于边际收益。附合这个条件的纯收益为极大。均衡
价格是最优价格的结论就基于这一原理,因为需求线实质上是该
商品提供给全社会的边际收益线,而供应线则是全社会为生产此
商品而支付的边际成本线。两条线相交的均衡点就是边际收益等
于边际成本的点,它能引导资源的最优配置。就通货膨胀的研究
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它的收益是什么,它的成本是什么,他们
是如何变化的。这才谈得上探讨最优通货膨胀率。
有几位经济学家坚持货币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所以多发货币
就可以多生产。粗一看来这种见解十分离奇。发钞票决不等于创
造财富,怎么能说多发货币能导致多生产呢?但仔细想来,这种
见解有一定的道理。我国有大量的待业劳动力,有广大的自然资
源没有开发。货币以资本形式出现时,就能结合劳动和资源生产
出财富来。试设想一下,如果你手中集中了一亿元资金,你又是
一个谨慎负责的人,不会将它挥霍掉,你一定会将这笔资本投入
到最能创造利润的项目中去,几年之后非但可以付息还本,而且
还有盈利。项目所创造的增加值(工资、利息、利润)都是新创
的GNP中的一部分。这就是货币能创造财富的依据。它与这笔货币
是居民储蓄还是新发行的钞票或新增的贷款无关。在前一情况下
不会发生物价水平上升,但在后一种情况下,一般认为会导致通
货膨胀。
将货币看成资本,因而能创造财富,实质上是假定了新增货
币供应是补充了最紧缺的资本需求。设想如果中央银行印了一批
钞票在马路上散发,这也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在并未增加总供
给的条件下增加了总需求,但不会形成任何生产力。可见同样是
增加货币供应,后果是不同的,它取决于这新增的货币是如何投
入到市场上去的。
在一个已经充分就业的经济内,增加货币供应一般不会形成
生产能力,因为只增加资本(货币)而没有劳动的配合不能单纯
从货币创造出财富来。可见增加货币供应促进GNP的增加是有条件
的。非但失业是一个必要条件,还有其它一系列条件。这些条件
中任一个不能满足都会阻碍新增的货币供应形成生产力。下面我
们逐项讨论这些条件。
企业家从银行得到贷款之后,将贷款用于兴建厂房,购置机
器设备。他们统称为资本品。如果这些资本品的市场是供过于
求,换句话说,资本品只是因为没有需求所以没有更多地被生产
出来,现在有了需求,新的厂房机器就可以兴建。相反,如果资
本品的市场原来就是供不应求或供求均衡,新增的资金再用来采
购资本品,则从总体上看不可能有新增的厂家机器被兴建,唯一
的结果是资本品价格的上升。所以观察资本品的价格变化,包括
钢材、水泥、木材、玻璃、电力、土地,可以察知当前投资资金
相对于资本品的供应而言是过大还是不足。
但是一个经济之内的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购置一台机器时,在机器被生产出来的过程中要用到各种原料和
辅料,它们当中任一品种的供不应求都会使机器的生产发生困
难。这样看来,简单地从资本品的供需形势末必能最终判断新的
货币供应能否形成生产能力,而要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是否均衡
来判断。仅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增加货币供应才可能增进GNP。
这就回到了凯恩斯的理论,即在萧条来临时应该增加货币供应。
30年代在美国发生的大萧条之所以肆虐将近10年之久,就因为执
行了倒行逆施的货币政策,在萧条时非但没有增加货币供应,反
而减少了货币供应,在3年之内物价水平下降了20%。当时凯恩斯
的理论还没有出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伟大价值。假如
当初已经有了凯恩斯理论,萧条造成的损失大体上就可以避免。
有人估计10年萧条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亚于美国在第二次大战期间
投入的人力物力。
然而凯恩斯的理论是一个宏观理论,它没有讨论增加货币供
给的微观效果,事实上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钢材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水泥。只要二者的比价改变,替代过程就会跟
着发生。即使是已经供不应求的商品,如果价格上升,就会发生
需求结构的改变,通过替代的办法用那些供过于求的商品来节约
那些供不应求的商品,所以哪怕生产已经不可能增加,增加货币
供应,引起供不应求商品的价格上升并启动通过替代的节约,仍
旧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但这一条通道仅当市场不均衡,既
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又有供过于求的商品时才有可能行得通。西
方市场经济与我国转型经济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充分的市场经济
不存在长时期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他们的经济比较接近一般
均衡状态,资源利用的效率普遍较高,因此,增加货币供应难于
形成新的生产力,除非当前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我国转型中的
经济市场机制远不够健全,有一些商90品长期供不应求,另一些
商品库存积压严重。如果有一个灵活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引导
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那么用多余的商品替代短期的商品在边际
上有可能发生。
上面讨论了货币成为资本必须有可供应的资本品。从决策过
程看,货币成为资本并形成生产力还需一个重要条件,即新增的
货币供应确实能流到能创造财富的项目中去,而不是用去作社会
福利或官员的挥霍。事实上新增的货币供应既有可能流去作基本
建设的投资,也可能用于弥补政府赤字或补贴亏损的国营企业。
再说,即使货币用作了投资,那个项目是重复建设无效建设还是
真能创造效益的项目,还很难说。我国的投资决策体系存在相当
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投资的效益普遍较差。而能够高效创
造财富的项目往往得不到资金,不得不去借高利贷。要提高投资
效率决不是容易的事,我们曾为此努力了十几年,效果并不显
著。这里牵涉到整个资金市场的建设问题。所以增加货币供应是
否真能增加生产能力是非常没有把握的。
主张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的经济学家可能会提出来,尽管有
这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货币供应或多或少总归有利于生产能力
的扩大。的确,如果通胀没有任何负面作用,它就成为值得欢迎
的事,甚至通胀越高越好,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通货膨胀有些什么负面后果?一般人往往只从对收入分配的
影响来讨论。通货膨胀是一种隐蔽的税,它对一切手里有货币,
银行有存款,和将来有货币收入的人征了一笔税。而且这种税不
很公平,它不是按财产的多少来征,而只按持有货币的多少来
征。真正富有的人未必持有大量货币。他们的资产多半是股票,
房地产以及各种实物。所以通货膨胀改变了财富存量的分配,也
改变了收入分配。一般来说,通胀最不利于拿固定工资的公教人
员,因而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他们的生产效率。而公
教人员在维持政府正常工作中以及学校教育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二者定量的关系究意如何却很难被察知,更谈不上去研究通
货膨胀如何降低工作积极性而使GNP减少的定量关系。这也说明何
以最优通货膨胀率的定量研究非常困难。
乍一看来,在通货膨胀下各种商品及服务的相对价格并不会
因通货膨胀而改变。因为通胀是货币购买力的全面贬值,它并不
会对某一商品特别照顾或特别亏待。但事实上通胀本身会引起物
价的相对变化。因为通胀时人们害怕持币受损,尽量购置那些能
长期保值的商品,并拒绝那些不能长期保存,必须经常变卖成为
纸币的商品。结果前一类商品的相对价格将因需求上升而上升,
后一类商品的相对价格则降低。举例说,高通胀时常常引起抢购
黄金和房地产,因为它们不会因通胀而贬值,从而引起金价和房
价上升。然而这种价格上升并非因生产的中间需求或生活的最终
需求所引起,它会引导资源的重新配置。这种配置是因投机需求
而引起,一旦通胀恢复正常,价格就将回落,资源又将回流。这
种流动完全是非生产性的,它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交易费用
成为社会的净损失。
通胀有害于生产的又一个原因是它使价格信号模糊。和完全
没有通胀相比较,通胀背景下引起对价格前景的猜测,使各种经
济决策因之而变样。由于各人对价格前景的估计不同,各人又知
道别人也在作他自己的价格猜测,因而会感到经济前景多了一层
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通货膨胀也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例如托
宾等人曾提出通胀会减少人的货币储蓄,增加投资,从而有利于
资本的形成。但他的理论却不能从经验中证实。不难证明通胀引
起的变化使人们的决策偏离原先没有通胀下的最优决策,因此从
消费和储蓄方面来看,偏离最优决策会使人们遭受福利损失。但
这一损失如何如算很难确定。
通货膨胀会使持币人蒙受购买力实质性的损失。那么通货收
缩物价水平普遍下降岂非可使一切持币人受益。确实如此。可是
要记住一条经济学原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切财富都要付
出辛劳才能创造出来。如果口袋里装钞票的人无中生有地增加了
财富,那么必然有一些人创造了财富而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可
见通贷收缩会打击生产者,不利于促进生产。美国在大萧条时三
年内物价水平下降了20%,这对恢复生产是极为不利的。这种货币
政策大大延迟了复苏的进程。从这一点看,通货收缩是不利于财
富创造的。然而执行一个货币政策要精确到通货膨胀等于零是非
常困难的。既然负通胀不利于生产,那么货币政策必定是宁右勿
左,即宁可有一小点通胀也比负通胀更好一些。这或许可以解释
为什么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常常将通货膨胀率瞄准1%到1.5%,而不
是零通胀。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很
复杂的,但又都是可以研究的,条理是清楚的。然而要定量地弄
清楚通胀的正负面影响,却极困难,尤其是有关的信息收集最为
不易,使要确立一个最优通胀率在当前或近十年之内似乎是无希
望的。按大多数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保持一个非
负的相当低的通胀率是最安全的政策。
【
打印此页
】 【
返回
】
日照道育船货代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中国.日照开发区秦皇岛路119号中瑞国际8楼 邮编:276826
电话:86-633—2298100 2298097 2298095 2298090
传真:86-633—2228567
E_mail:ops@rzdaoyu.com
设计制作:日照黄页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07006226号